您好,欢迎访问中建协创新工程技术研究院官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山新一轮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30
  •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其中要求广东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他指出“广东经济体系的突出短板是产业体系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重,新产业还不能完全挑起大梁,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亟待加强。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

        作者简介

        熊 晶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等。主要研究成果:参与《研究式教学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获2014-2015年度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优秀等级。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广东产业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就在总书记讲话一个月后的4月16日,就发生了 “中兴事件”,对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和信息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并引发了全国对于掌握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的大讨论和大反思。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

        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过去的创新更多是利用了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和政策福利,通过技术购买、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从而进行结构式的创新,而在创新链的最顶端并没有产生颠覆性的技术革命,缺少前瞻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引领性的尖端科技研发,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飞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经济发展的格局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广东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过去“依赖”式的创新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培养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政府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创新的主体永远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下,很多企业都意识到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但是科技创新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多,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尤其是前沿基础研究具有显著的长时效、低转化率的特性,新技术只有得到市场认可、获得市场回报,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实现持续创新。所以,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很多企业虽有创新意识,却缺少科技创新动力和能力。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政策和相关规定作用于市场机制,提高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技术创新,撬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

        ■中山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中山市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规模小。中山市工业企业约4.7万家,但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企业只有3000多家,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整体以传统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中山的百亿级企业处在“星星多,月亮少”的境地,而且绝大部分处在传统产业或非知识密集型产业。

        传统民营企业容易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本土企业“创一代”的老去和“创二代”的断层,很多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同时,中山缺乏“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体量大、成长快、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目前全市拥有瞪羚企业15家,在珠三角九市中仅排第七;全市暂无独角兽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创新型企业少,产业平台、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稀缺,高端人才的发展空间有限,又导致在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人才要素短缺。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资本运作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等制约,独立实施创新研发面临着成本过高、缺乏经验等多种问题,同时产业集群内又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协同和整合能力,个体企业创新试错成本过高,所以,中山很多企业创新驱动力不足,创新投入较低。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山新一轮发展

        中山市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和港珠澳大桥等通道的建设,中山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同时,中山拥有较为综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基础较好,产业发展承载能力高,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显著。中山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强筋壮骨、强核补芯,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对于传统优势产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带动产业从“加工制造”转向“高端智造”,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在新兴产业方面,中山现已形成了以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中山如果能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链中,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重点培养一到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风口上,以新兴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发展,中山经济将引来新一轮质的飞跃。

        (一)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解决科技创新中“人”的问题。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就是人才资源。一是要营造好人才的成长环境,利用好原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培育好实用紧缺型的“大国工匠”;加强与高端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合作,与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联合搭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人才培育和科研实验基地,引入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二是营造好人才的生活环境,发挥中山的天然优势,创造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发展高端医疗、 高端教育、高端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要素,打造高端便利的宜居环境。三是营造好人才的发展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搭建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突出人才效益最大化,不但能引进来,还要留得住用得好。

        (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解决科技创新“钱”的问题。

        科技金融是服务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活动,包括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创业投资等。要加强政府、银行、保险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科创企业稳健成长。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科技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设立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的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小贷、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普惠性科技金融。培育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经纪、法律咨询、会计记账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的科技金融服务。

        (三)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解决科技创新“平台”问题。

        统筹全市资源,搭建市一级的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以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建设为基础,集聚高端资源,通过提供空间、技术、人才、装备、资金、后续服务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效率,帮助企业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切实解决传统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过程中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扫一扫,关注中建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