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浙江省宁波市作为浙东抗战的重要战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顽强的抗争精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遗存及抗战记忆,更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生。如今,慈溪、余姚、北仑等地依然留存着红色抗战遗迹。
徐家48号民居位于北仑区小门村,建于清代晚期,是革命烈士徐建农和徐长海出生、成长的地方,现为小门村红色记忆馆。徐建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在郭巨、柴桥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曾任镇海县抗日武装中队长。1942年4月2日,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去柴桥上傅收缴一支土匪部队枪支,在缴枪回来的路上遭日伪军伏击,不幸被捕,四天后在三山咸昶西大溪坑青龙碶就义,年仅31岁。次年,胞弟徐长海因叛徒出卖遇袭,翌日在柴桥大溟山嘴英勇就义。为表彰徐建农、徐长海两位抗日英烈,相关部门授予他们家庭“一门双烈士”的光荣称号。
镜头转向慈溪市掌起镇洪魏村,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中心之一。1944至1945年,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等曾驻扎于此,被称为“浙东小延安”。
洪家祠堂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勤供给部驻地旧址。1944年2月,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进驻洪魏后,纵队后勤供给部也随部队入驻洪家祠堂。白漆间是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驻地旧址,也是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接待室和会议室。桂花门头则是浙东临时行政委员会行署旧址,曾作为地下党秘密联络点,目前墙体仍可见当年为隐藏文件设计的暗格。
洪家祠堂等多处历史建筑现被活化利用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洪魏纪念馆群,以实物、照片、影片等方式,生动再现了浙东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奋力抗日的光辉历史。
宁波市高度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于2010年全面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2014年发布施行的《宁波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定》,是全国首部针对革命遗址保护的政府规章。2017年出台的《宁波市党史资料征集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印发的《宁波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保护革命遗址、开发红色资源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激发了各地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新修订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一方面,完善了保护名录,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将包括抗战遗址在内的历史文化遗存应保尽保;另一方面,提出实施预先保护,明确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应当设置标志等预先保护措施。
今年5月,宁波市建立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宣传部、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参与,对包含抗战资源在内的红色资源进行调查认定、保护管理、弘扬传承等,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发展。同时,建立专家委员会,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咨询意见。
在保护基础上,为更好地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宁波市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也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横坎头村保留了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等十余处革命历史遗迹,被誉为“浙东红村”。
宁波市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对旧址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充分发挥革命旧址群等红色资源的作用,创建多个红色文化展示纪念馆,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横坎头村依托历史文化名村的深厚底蕴,将红色文化贯穿乡村振兴所有环节,着力打造“红色基因、红色学府、红色前哨”三位一体的教育基地。
红色研学活动则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2024年7月,宁波市启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媒体宣传系列活动,发布了“四明丰碑,余姚红色之旅”等10条红色研学游线路,涵盖了多个抗日战争遗址。通过研学活动,青少年用红色主题绘画、写作、摄影等多样化形式记录和表达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为吸引公众参与,2024年4月,宁波市首个依托大数据平台的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曙色梅园”数字馆在鄞江镇建岙村正式启用。在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撑下,那些曾经发生在当地的抗日岁月故事,以更生动立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市民游客能以“刷脸”方式穿越到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这些数字化交互展示也拉近了大家与红色文化的情感联结。
80年过去,宁波市的抗战记忆依然鲜活。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根脉,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加强保护、探索创新、推广传播的多重努力下,宁波市正让历史文化保护“活”起来、传下去,让抗战精神永不磨灭。
作者单位为宁波市城市更新中心(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7.11 何泽琪 陈传胜 耿庆民
友情链接